?
事實上,人們對他人性格的判斷,往往遠不及他們自己所認為的那么準確。在成為讀人術(shù)大師的道路上,有哪些事情會成為我們的阻礙呢?和筑招網(wǎng)小編一起來看看吧。
?
許多人相信自己很會看人。
?
要大膽地宣稱自己理解他人的動機,其實十分容易,前提是你用不著停下手邊的事務,認真地去檢查自己所說的話有沒有錯。然而,不幸的是,更可能的解釋是確認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—也就是說,你記得所有自己的評斷沒出錯的那些時候,卻忽略或淡化了你顯然搞錯的那些時候。又或者,你干脆從來不去過問自己的判斷是對是錯。有多少次的機會,你聽到別人說我一直以為某某某是個怎樣怎樣的人,沒想到一旦認識了他,我才意識到自己錯得很離譜?
?
事實上,人們對他人性格的判斷,往往遠不及他們自己所認為的那么準確。如果你正在閱讀這本書,那么很有可能,你知道自己還可以再多學點東西。學習新知,只有好處沒有壞處。畢竟,要學習真正有效技巧的最大阻礙,就是自認為無所不知,毋須學習!
?
那么,考慮到這一點,在成為讀人術(shù)大師的道路上,有哪些事情會成為我們的阻礙呢?
?
首先最重要的,就是要記住情境的影響。或許你曾經(jīng)在網(wǎng)絡上讀過一篇內(nèi)容大意是某人在說謊的五大跡象的條列式文章,然后你就試著想要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認出這些跡象。這么做的問題很明顯:這個眼睛往左上方看的人,他是真的在說謊,抑或只不過是注意力被屋頂上的某樣東西給吸引了?
?
同樣地,一個人在對話中不小心的口誤,是意外透露了自己的一個小秘密讓你知道—抑或只不過是因為他睡眠不足而說錯了話。情境很重要。
?
相同地,我們不能只憑借單一的陳述、臉部表情、行為舉止,或者片刻時光,就誤判某人的完整面貌。你今天有沒有做過那么一件事,如果單憑那件事情來評斷你的話,就會得到一個關于你性格的、徹底荒謬的結(jié)論呢?分析必須透過數(shù)據(jù)—而非單一信息—來進行,因此唯有在我們能夠看到更廣泛的傾向時,才能判斷。
?
這些廣泛的傾向,也需要被放進去你正在分析的對象的文化語境(cultural context)之中。有些肢體語言所代表的意義是舉世共通的,但有些則不然。舉例來說,在多數(shù)文化中,說話的時候,兩手插在口袋內(nèi),會給人負面的印象。另一方面,是否要跟對方的眼神交流,則是個棘手的問題。在中國,通常鼓勵眼神交流,這被認為是誠實跟聰明的象征。然而在其他地方,例如朝鮮,就不鼓勵眼神交流,因為這被認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為。同樣地,有一些小動作在你所屬的文化中可能有特定的涵義,但在另一個文化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涵。
?
一開始,要記住這些不同的人性模型,可能有點困難;但隨著你持續(xù)練習這一門技藝,就會自然而然開始熟悉。
?
如果有這么一個人,在一次簡短的對談中,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,而且次數(shù)高達五次,那么你就應當要留心了。如果某人只是輕描淡寫地宣稱:我認識那個女的。她的性格很內(nèi)向。我有一次看到她在看書。你絕對不會稱他為讀人術(shù)的大師!因此,你應該要記得另一個重要的原則:在分析過程中,要找出模式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